黑科技助力垃圾分類

自上海出台法規實行強制垃圾分類後,北京的垃圾分類立法工作也提上日程,公眾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垃圾分類大討論。中國青年報·中國青年網記者在采訪多位垃圾分類回收行業的創業者後發現,暫時的不便和吐槽是習慣養成過程中的必經之路,越來越多的人有環保意識,願意垃圾分類,只是希望這件事簡單、方便、專業、衛生。

垃圾分類.jpg

准確分類、按時投放從來都不簡單

在強制垃圾分類之前,早已有人看准垃圾經濟,掘金垃圾分類回收行業。

“小黃狗”成立於2017年8月9日,是一家全品類全國性的智能垃圾分類回收企業,主要針對“可回收物”,在入駐城市內提供智能垃圾回收機設備安裝、設備運維和垃圾清運,並為居民投遞提供環保金收益。

在垃圾分類回收系統的投遞、收運、分揀、處理、再利用五大環節中,“小黃狗”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桂博文提到兩個環節難度較大:一是投遞環節,很多用戶不明白怎么去做垃圾分類,或者因為偷懶導致投遞不准確;二是收運環節,提升效率需要足夠的信息化技術支持。此外,分揀、處理、再利用環節相對來說已經比較成熟,難度較小。

桂博文在推廣垃圾分類過程中發現:在普通社區裏,居民普遍能理解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和緊迫性,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,受到生活作息規律等實際情況的影響,真正響應的人群大多是小朋友和中老年人。

“年輕人太忙了,很多時候他們確實沒有這個精力。比如今年‘六一’兒童節我們走進社區和小朋友們進行了一場環保主題的活動,結果陪小朋友來到現場的基本都是爺爺奶奶,爸爸媽媽都在家休息或者幹脆去加班了。”桂博文很理解不少人“有心無力”。

被貼上“微軟工程師收破爛”標簽的汪劍超,8年前辭去微軟工程師的高薪工作,帶著妻子從北京搬到成都,開始創業。6年後,他創辦了垃圾回收分類平台奧北環保。他粗略估算,在推廣中大部分人都認為垃圾分類回收和自己無關,認為有關的人群中有80%的人覺得太麻煩,只有20%的人願意做。

在知乎的“為什么垃圾分類回收在中國遲遲無法落實推行?”問題中,有人回答:“我分類扔,你混一起收,自然積極性就下去了。”這也是汪劍超在推廣垃圾分類時最常被人“懟”回來的話。

大家搞不清什么是幹垃圾和濕垃圾,小區裏沒有對應的垃圾桶,在家沒有多個垃圾桶分類條件……這些問題汪劍超總結為;一是缺乏垃圾分類的常識;二是缺乏分類後的投放渠道。

不過,有少數人在身體力行踐行垃圾分類。桂博文發現,在大學校園和周邊的社區,投遞量和積極性是最高的,並且投遞准確率也是最高的。

上海電機學院計算機專業和工科專業的4個大三、大四學生在垃圾回收行業內創業,打造了線上舊衣回收平台,還自主研發了智能回收箱,投放在上海多所高校。

聯合創始人吳睦說:“垃圾分類改變的是人們千百年的習慣,如果說頒布法律是0到1的質變,那之後的1到N更需要久久為功。”

用回收垃圾能賺錢提升積極性

創業者為了讓人們主動、輕松地行動起來,可謂煞費苦心。

“先用力擁抱那些願意擁抱我們的人。”汪劍超在8年前剛剛推廣垃圾分類時很痛苦,居民接受程度不高。最初,參與者多是有時間的大媽和要教育孩子的家庭,他們選擇先服務好這些主動者。

為此,“奧北環保”特地設計專門的環保袋aobag,讓居民在家裏扔垃圾時就可以垃圾分類,減少了麻煩也有利於後續回收,環保袋上的二維碼還可以追溯垃圾。這些環保袋10元一個,可以重複利用。汪劍超解釋,目的是先讓別人看到效果,反過來也提升了門檻。

日複一日,其他居民看到了奧北環保團隊的專業性和可靠性,加入的人越來越多,成都的一些小區參與比例從20%提升到70%。

回收垃圾還能賺錢也大大提升了積極性。據了解,“奧北環保”“小黃狗”“飛螞蟻環保回收”均會返還相應的環保金獎勵用戶。

桂博文稱“現金返現”的模式也對居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更具吸引力,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市民垃圾分類投遞習慣,物業和街道看中了“小黃狗”的方便、衛生。

高科技讓垃圾分類智能化。針對居民總是搞不清什么物品屬於什么垃圾的問題,“奧北環保”在公眾號上設置分類回答機器人,並且每個可回收的物品都會實時顯示可回收價格。

“小黃狗”借助互聯網科技、支付技術、大數據等綜合應用打破時間限制常規,實現24個小時全天候在線交易服務、環保金獎勵,提高垃圾分類回收交易流通效率。截至目前,“小黃狗”已提交61項發明、實用新型及外觀專利申請,已獲得17項專利授權,並獲得了75項軟件著作權、16項作品著作權,其中知識產權內容涵蓋視覺AI識別、智能垃圾追溯、大數據智能分析、遠程控制、人臉識別、箱滿預警、智能稱重、智能報警、智能防夾手等。

上海電機學院的大學生設計了像快遞櫃一樣的環保回收箱“飛螞蟻環保回收”,投放在校園和南京4A景區,通過大數據、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實現對生活垃圾返現積分,用戶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查找附近的回收機掃碼開箱投放。

這款環保回收箱包含了自動識別、滿載預警、智能稱重、攝像監控、溫度預警、戶外防水、GPS定位、殺菌除臭、夜間照明、自動感應門等功能,樣子美觀大方,又節省了人力。

當然,向公眾普及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和方式是永遠需要做的事。

“小黃狗”通過進高校、幼兒園,開發遊戲的方式推廣垃圾分類。在剛剛過去的畢業季,“小黃狗”聯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、青島中國海洋大學、中國人民大學、首都醫科大學舉辦了“不混青年”畢業季回收活動。北京高校活動期間吸引了數千大學生參與,投遞的可回收物總量達4329公斤,紡織物、紙類占比較高,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例,紡織物占比達66.4%,紙類達25%。

一周內垃圾桶銷量同比去年大漲五成

電視節目《奔跑吧兄弟》披露的數據顯示,每人每天差不多要產生1.2公斤垃圾,杭州市現在一天的垃圾生產量3到4年就可以把一個西湖填滿。

據環保機構環境司南測算,到2020年年底,全國垃圾分類市場市場份額估算160億元,遠期市場份額估算600億元。

上海垃圾分類新規發布後,垃圾桶在網上銷量暴增。淘寶極有家數據顯示,整個6月垃圾桶銷量達到300萬件。尤其是在6月24日到30日這一周,垃圾桶的銷量同比去年大漲五成。

由年輕人主導的垃圾分類回收的企業正在朝氣蓬勃地擴張中。數據顯示,“小黃狗”智能垃圾分類回收機自2018年4月正式投入市場以來,迅速覆蓋33座城市近9000個小區,收到來自377萬人進行的2228萬次環保公益投遞,總共回收46850噸生活垃圾。“奧北環保”也從成都擴張到西安、北京,進入更多城市和小區。

這些企業的利潤點在於賺取垃圾回收的差價,大數據、電子商務、廣告、物流等增值服務也成為盈利點。“垃圾分類事業剛剛起步,可回收物的價值相對於剛起步的運營成本來講比較有限。現階段確實還存在很多難點。”桂博文稱。

這些新勢力正在給行業帶來改變。過去,垃圾回收行業有個“潛規則”,通過偷偷灌水或加其他東西增加重量以賣個好價錢。汪劍超說,自己絕不會這樣做,已經在下遊的垃圾回收企業中積累了良好的信譽,“純淨度”更好的垃圾也可以更有效地回收再利用。

有不少人認為應當向日本學習,但汪劍超認為兩國的文化和條件基礎不一樣,日本有很強的“不麻煩別人”和鄰裏約束文化。但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更加發達,微信上就有很多介紹垃圾分類小程序,未來可能會彎道超車。

“我希望未來所有和垃圾相關的事情不是又髒又亂又差,而是現代化、無人化的垃圾管理,讓高學曆、高素質的人,甚至機器人進入這個行業。”汪劍超埋藏在心底的這個理想,也是他從事垃圾分類回收行業的初衷。

 

 

分享至: